饅頭

當前位置 /首頁/營養主食/饅頭/列表

全麥奶香果脯饅頭

全麥奶香果脯饅頭的做法步驟圖,怎麼做好吃

一、饅頭的故事

      饅頭這個詞應該起源於三國時期,跟諸葛亮有關。“諸葛之徵孟獲,命以麪包肉爲人頭以祭,謂之‘蠻頭’,今訛而爲饅頭也。”——明人郎瑛《七修類稿》,可見那時的饅頭還是有餡的,而且還有別致的造型。從三國以降到今天,饅頭都分作有餡和無餡的。距京不遠處的河北滿城一些地方至今仍把有餡的麪食稱作饅頭,無餡的麪食稱作包子。江浙一帶似乎也是如此。(部分摘自 CAS書生田《【食憶】饅頭》一文)

      饅頭是黃河一帶老百姓的主食,南方人的饅頭習慣加糖,更像是點心。就像我認識的一個無錫人,餐餐一定要吃大米一樣,北方人如果不吃饅頭、麪條等麪食就等於沒有正經“吃”。

     饅頭比米飯要樸素。米飯總要配點什麼,饅頭則可以單吃,細細咀嚼,有股子韌勁,從舌尖散發出淡淡的甜味。石獅那家 “免費饅頭店”,拋開作秀炒作之嫌,每天給弱勢羣體提供免費饅頭,倒是比送粥要實在,因爲頂餓。

       二、我的故事

       外婆曾經很喜歡自己做東西。納鞋底、養雞鴨、醃泡菜、捏湯圓、炸肉圓、包糉子、擀潮面。後來漸漸不做了,可能是大環境在改變,也可能是沒有那份心情。曾經看過一次外婆蒸饅頭,她用的是傳統的面引子,那一團含有酵母菌的、了無生氣的“死麪”,卻引出了一大鍋饅頭。由於不加鹼面,泛着一種純天然的黃,有股子酸味。

      外公突發疾病入院治療的那個冬天,我們一大家子的晚飯,通常是炒一大鍋胡蘿蔔絲,加很多小紅椒,鍋底的油都是紅色的。從醫院回來後,大家就着饅頭吃,相顧無言。那時的我覺得這是世上最完美的搭配。

      一般到臨近傍晚的時候,街頭巷尾會出現饅頭小車,掀開白色蓋被,是熱騰騰的各色饅頭。記憶中,饅頭的價格變化不大,都是一元錢四個,只是“個頭”一直在縮小,蓬髮得過頭,一捏就沒了。我喜歡的吃法是掰一個小口,將裏面塞滿小菜,或夾一個煎蛋,戲稱爲“中國式漢堡”。前一天吃不完的饅頭,放入冰箱冷藏,第二天沾點蛋液煎成黃澄澄的饅頭片。

      上篇日誌的結尾,在被巷子口山東大漢懷抱半身饅頭的景象感動之後,我突然對這種平凡的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。於是今天嘗試原創一次,用全麥粉、發酵粉、小蘇打,混着牛奶和雞蛋揉成麪糰,在初秋的午後,在光熱下發酵至2倍大小。等到再次揉麪的時候,手中存有淡淡的香,用力的排除內部的氣體,使其紮實。麪糰被分成兩批,一批加紅棗和葡萄乾,一批只加了鹽。加料的做成了圓形,不加料的就成了“刀切”。

       一切準備就緒後,突然發現沒有容器蒸,於是滿世界找鍋屜和屜布。感謝那個賣碗筷的老闆,幫賣廚具的帶了一筆生意。之後這些小生命,在鍋裏吸吮着蒸汽,悄無聲息地長大。經歷過發酵、揉搓、成型、水蒸,入口的那一瞬間,匯成一種叫“滿足”的感覺。

         這是因爲,材料的用量、揉麪的力道、火候的控制、步驟時間的掌握,不親身體驗,不會明白。

用料  

全麥粉 300g
發酵粉 5g
牛奶 100ml
雞蛋 1個
紅棗 若干
葡萄乾 若干
3g

全麥奶香果脯饅頭的做法  

  1. 牛奶燙熱至30-40度左右,混入發酵粉,靜置15分鐘。

  2. 全麥粉堆中間,打入一個雞蛋,加入步驟1中的發酵液,慢慢混合,用筷子攪成絮狀,揉成麪糰。

  3. 麪糰放在面盆中央,在面盆上蓋上 保鮮膜,陽光通風口發酵1-2小時,麪糰發至2倍大。

  4. 取案板,散一點蘇打粉,揉麪將氣體排出。圓形的就捏小劑子,若要“刀切”就揉成長條,切小塊,整理好造型。

  5. 鍋中放涼水,屜上鋪一層屜布,開火煮水,水開後轉小火蒸15分鐘,關火等10分鐘,掀開鍋蓋,大功告成啦!

小貼士

上屜的時候,記得給饅頭充足的蓬髮空間~